您好!欢迎访问荆门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

身边好人|沙洋,为何如此“热血”?

发布时间:2025-11-07

  “钱可以再挣,但生命不能耽误。”

  “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为了救人辞职,值得!”

  “这一刻,我等了三年。”

  这些朴实却坚定的话语,来自沙洋县一群平凡却又非凡的普通人。两年来,这座江汉平原上的小城,接连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热血人物”——得知与素不相识的患者配型成功时,他们放下工作、暂别生活,奔赴武汉捐献造血干细胞,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接力”。沙洋,为何如此“热血”?让我们走近这些平凡英雄,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生命的温度,并探寻“热血沙洋”背后深刻的精神与文化根源。

  热血群像:沙洋平凡英雄谱生命赞歌

  在沙洋,奉献热血不是偶然的闪光,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传承。从旅行社经营者到基层医生,再到普通的餐馆厨师,这群身份各异的普通人,在生命呼唤时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挺身而出。他们中,有人旺季关店,有人毅然辞职,有人暂停生计,有人利用休息时间奔波往返。尽管职业不同、年龄各异,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同样的光芒:对生命的敬畏,对善意的坚守。

        范芹梅(左)

范芹梅(左)


  范芹梅:为陌生患者旺季关店

  2024年7月,正值旅游旺季,沙洋县捷美旅行社的经营者范芹梅却毅然关店一周,赶往武汉捐献造血干细胞。她说:“钱可以再挣,但生命不能耽误。”266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重生希望。自2008年起,范芹梅坚持无偿献血17年,累计献血量达7600毫升,还长期资助困难学生。她先后荣获市、县两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当选2024年“厚道荆门人”十大典型人物。她的故事入选2024年中华骨髓库年报,感动全国。

    冯大迎夫妇

冯大迎夫妇



  冯大迎:为救人毅然辞职

  今年8月,沙洋一家小餐馆的普通厨师冯大迎,在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后,毅然辞去工作,赴武汉捐献277毫升造血干细胞。“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为了救人辞职,值得!”当时,他累计献血21年12800毫升,妻子陈冬英献血19年17400毫升。今年10月,两人又分别献了400毫升和2个单位的成分血。夫妻二人用灶台烟火中的坚守,书写着平凡人的非凡担当。前不久,夫妇俩被评为2025年荆门“厚道之星”。

        小刘(左)和敖师傅

小刘(左)和敖师傅



  小刘与敖师傅:同屋为生命续航

  今年9月,沙洋县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0后”医生小刘与沙洋县一家家常菜馆的“80后”厨师敖师傅,在武汉同一间采集室内完成捐献。之前,他们俩先后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们与不同患者配型成功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小刘说:“好的,我同意。”敖师傅则暂停一周的早餐生意。敖师傅的熟客们得知实情后留言:“等你回来,我们天天来捧场!”小刘和敖师傅分别成为全国第20987例和第2102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善举搭起生命的桥梁。

        杨医生

杨医生



  杨医生:为搭建生命桥梁等待三年

  今年10月,沙洋县某镇卫生院的杨医生在武汉完成305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献。“就像做了一场梦,但这个梦特别真实,特别美好——这些干细胞正在为远方不知名的患者搭建生命的桥梁。”他18岁开始献血,2022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等了三年终于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用可再生的干细胞换一个生命延续,这笔‘买卖’太划算。”他用医者仁心,完成了爱的升华。

  “厚道之星”解析:热血背后的精神密码

  厚道荆门,“热血”沙洋。当范芹梅旺季闭店、冯大迎辞工捐献、杨医生三年守候、小刘与敖师傅接力奉献的故事接连上演,我们不禁追问:为何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此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是什么样的水土滋养出这般深沉的大爱,是什么样的文化孕育出如此坚定的选择?

  为了探寻答案,我们邀请了几位荆门“厚道之星”与“厚道荆门人”典型人物,请他们从各自的经历与感悟出发,共同解读沙洋这片热土上涌动不息的“热血”之源。

  范芹梅(2024年“厚道荆门人”典型人物):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孕育着“重义、尚勇、乐施”的文化基因,沙洋深受熏陶。沙洋百姓的热心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时是现代文明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尊重和媒体对正能量的弘扬。地利是楚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江汉平原农耕文明的互助传统。人和是沙洋人民淳朴厚道的民风,以及一个个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厚道荆门 热血沙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完美交融。

  刘清山(2024年“厚道荆门人”典型人物):红色血脉与厚道担当的传承

  我来自沙洋革命老区,这片土地浸润着红色血脉与奉献精神。先辈们曾用生命书写担当,今天,我们以热血延续大爱,这是新时代的厚道精神,源自心底的善良与肩头的责任。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平民英雄的自觉选择,跃动着厚爱与担当。

  吴家富(2024年“厚道荆门人”典型人物):传统文化与榜样引领的效应

  “厚道荆门,热血沙洋”源于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自古“重义轻利”的码头文化与沙洋农场积淀的奉献精神;二是依托红十字会的激励与表彰机制,形成了从捐献到表彰的正向循环;三是融媒体对捐献者事迹的宣传,产生了示范效应,激发了更多人效仿参与。

  冯大迎(2025年荆门“厚道之星”):以善为宝与生命至上的选择

  我们这儿的老话讲,别的东西都是身外物,只有行善积德最宝贵。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救人性命。它对我来说可再生,但对患者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沙洋人相信,救人一命,胜过万千财富。

  闵海锋(夜鹰义务联防队队长,2025年荆门“厚道之星”):地域文化与乡土情义的积淀

  沙洋频繁涌现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善举,源于其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作为楚文化腹地,“仁内义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地人的行为准则;历史上汉江漕运码头所形成的“重然诺、讲情义”的传统,以及农耕生活中积淀的“守望相助”的乡土温情,共同塑造了沙洋人厚道实在的品格。加之新时代文明风尚的持续引领,使善意从个人善举逐渐转化为广泛的群体自觉,让厚道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从冯大迎到敖师傅,从范芹梅到小刘、杨医生,沙洋的“热血”故事不断在上演。他们用行动证明:深植于土地的厚道品格,在新时代找到了“热血”奉献的最佳表达。这不仅是沙洋的文化软实力,更是推动社会向善向上的硬核力量。

  生命因奉献而璀璨,沙洋因热血而温暖。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