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捐献传递生命火种——一位普通劳动者的不平凡选择
发布时间:2025-02-13
2024年8月8日,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采集室内,38岁的许红波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269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他的体内缓缓流出。这袋“生命的种子”跨越千里,为华东地区一名19岁的白血病患者点燃了重生的希望。时隔半年,他再次挽起袖子,走进献血屋,以无偿献血的方式延续他的爱心之路。
从工地到病房:一个生命的承诺
许红波出生于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他以承包各种建筑工程营生,常年辗转于工地之间,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的善良。2022年10月,他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偶然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当即签署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知情同意书》,加入中华骨髓库。2024年4月29日,许红波接到荆门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面对“十万分之一”的缘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起初家人有些担忧,他通过查阅大量科普资料,向家人解释“捐髓对身体无害,却能救人一命”,最终赢得了家人的支持。
8月3日,许红波赴武汉接受连续5天的动员剂注射。8月8日,采集顺利完成。当天,他收到受捐者的感谢信:“希望像您一样传递大爱,回报社会。”信中透露,这名患者曾经历一次失败的移植,家庭因疾病支离破碎。许红波感慨道:“他的生命就像握在我手里,我必须握紧。” 两次善举:救人于危难的“本能”
许红波的善举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7月,他曾在返乡途中跳入水塘救起一名落水男孩。当时,他未留下姓名,直到被救孩子的家人登门致谢,乡亲们才知晓这段故事。谈及救人动机,他轻描淡写:“看见有人遇险,伸手帮一把是应该的。”
这种“本能”般的责任感,贯穿了许红波的人生。他坦言,自己曾因家境贫寒接受过他人帮助,因此更懂得“雪中送炭”的意义。2020年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后,他已累计献血多次,并带动身边工友加入公益行列。
半年后的选择:再次挽袖延续爱心
时隔半年,2025年2月9日,许红波再次来到献血屋。尽管建筑工作繁重,他仍坚持每年献血。“捐血和捐髓一样,都是举手之劳。”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坚持,“帮助他人让我感到踏实”。
这一选择背后,是许红波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他曾说:“苦难能压弯脊背,但压不垮良心。”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次次做出超越个人利益的选择。
微光成炬:呼唤更多“阿强”
“阿强”曾是许红波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报道时的化名,他的故事并非孤例。在中华骨髓库的数据库中,全国已有1.9万多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截至2025年1月),而湖北分库工作人员评价许红波时动情说道:“他的善行让我们看到人间大爱的力量。”
然而,我国仍有上百万血液病患者等待配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适配率仅十万分之一,每一例成功捐献都是生命的奇迹。许红波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权威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留言:“平凡人最动人的光芒,莫过于在艰难中依然选择善良。”
结语:让爱生生不息从跳湖救人到捐髓救命,再到持续献血,许红波用行动诠释了“普通人的伟大”。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本真的光辉。正如他在感谢信回执中写下的心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今,许红波依然在工地忙碌,但他的善举已如涟漪般扩散。或许,下一个“阿强”正在某个角落默默准备着,为陌生的生命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