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荆门首捐,“武”者仁心铸大爱,赴汉续写生命奇迹
发布时间:2025-03-08
2025年3月6日,武汉中心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缓缓停止运转,39岁的武术教练向林(化名)成功捐献3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生命种子”随即被送往千里之外,点亮一名血液病患者的重生之路。他成为湖北省第705例,也成为2025年荆门市第1例、全市累计第5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能救人,就值得全力以赴
时间回溯至2021年4月的一天,在参加无偿献血的向林听工作人员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人的生命,也是另一种爱心的奉献,他在向工作人员咨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后,当即就签下了加入中华骨髓库同意书,并留取8毫升血样等待配型。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12月,正在武术馆授课的向林接到市红十字会电话——三年前留存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血样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他立刻将此好消息与家人分享,但是家人还是流露出“伤元气”的担忧。这位习惯用行动说话的汉子搜寻了各种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的知识,并拉着家人一起观看科普视频。得知造血干细胞就像“生命种子”,整个捐献过程和献成分血差不多。最终,他用科学依据与坚定态度打消了家人顾虑。这一过程,不仅仅体现了向林的决心,更是一个科普和爱的传递过程,展现出他追求善念的执着和对家人的尊重。
作为武术教练,向林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将职业自律融入捐献准备,挤出时间积极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做好捐献前高分辨血样复查和捐前体检,同时开始调整饮食、保持高强度体能训练。采集当天,看着鲜红的血液在管路中流淌,他笑着说:“我常常教学生要‘以武证道’,今天算是用另一种方式践行咱中华民族强身健体、崇德向善和匡扶正义的武术精神。也希望我的学生既能练就强健体魄,更能修得仁者之心。”
多重身份诠释公益人生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功夫教练”身披多重公益铠甲:他是当地市承枫义警大队副大队长,中志协应急救援队中队长,在抢险救灾中逆行的身影让群众记住了这个“红衣飞侠”;在疫情期间背着30斤消杀设备穿梭于街道、学校和公共场合,他防护服里的拳术热身成了抗疫“独门秘籍”。
荣誉墙上,“优秀教练员”与“红色先锋”奖章相映生辉。2024年雪灾中,他和队员不惧寒冷与疲惫冲锋在前,积极参与街道的铲雪行动;洪峰来袭时,他们第一时间冲入洪水,将两名被困老人成功就出的画面,成为救援培训的经典案例。他说“习武之人讲究‘侠之大者’,能守护城市平安就是我的‘江湖’。”
生命对话传递中华大爱
历经5个多小时的采集,向林完成捐献3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看到工作人员郑重地将这袋给患者带去希望的“生命的种子”交到爱心专差手中,向林心里充满了激动。他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帮助到患者,给他带去生的希望,这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爱心传递,让善成为一种循环。在采集中,面对患者亲手写的感谢信,向林说,我们都是炎黄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这场生命接力是千年文明滋养的善念开花。但愿这份“中国式勇气”继续前行,像春风翻山越岭瑞泽万物。
根据中华骨髓库的数据,全国已有360多万人加入中华骨髓库,但异血缘成功完成捐献的才1.9万人次,还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在等待着配型。“每个入库者都是潜在的生命火炬手。”工作人员表示,现代医学技术已实现外周血采集,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损害。当记者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打算,向林说,我会继续参加公益事业,把我的经历和感受告诉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用自己的实例打破了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恐惧和误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无损健康,更是在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
从武术道场到生命战场,从擒拿套路到救援路线,向林用公益长跑诠释自己的热血青春:真正的武者,拳锋所向不是对抗,而是守护;真正的强者,力量之源不在肌肉,而在心灵。当中华骨髓库的爱心版图不断扩大,我们终将见证:每一个平凡善举,都在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传奇。